
新闻中心
2015/06/05
互联网时代什么过时了,什么没有过时,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知识多的人到处都是,但是知识不值钱,真正值钱的是智慧,智慧非常的简单,返璞归真。
我从战略、组织、领导力三个方面阐述互联网时代的管理:
增长率、经济结构、互联网三个因素改变着当前企业的战略。增长率在下降,8%、7%、6%的增长率都是正常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中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10%:45%:45%,而美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1%:19%:80%;互联网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行业,需要做一个深度的思考。
在面临战略新常态的情况下,靠运气、机会主义挣钱的时代过去了,需要靠战略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定战略是三个圈的交集——想做什么,可做什么,能做什么:
首先是你想做什么,你内心的激情,你最深的热情从哪里来,想做什么是第一位;其次是可做什么,这个市场,这个社会有什么发展空间,有什么别人还没做过的事情;第三是能做什么,你的天赋,你的资源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要想真正回答好要靠逆向思维。想做什么得从他人看自己,非常清晰认识自己的定位;可做什么是要从未来看现在,看到20-30年的战略,然后再去排兵布阵;能做什么看外部,企业有什么积累,通过这三者找到交集。
互联网多大程度会改变企业的战略图景?
国防石油电信这样的国企对于互联网是不太感冒的,对他们的意义并不大;大部分的工业是属于互联网对他的影想不太大,类似华为,互联网的出现对他做生意的方式不会有什么改变;金融教育医疗,更大取决于市场去规制化的程度,政府多大程度上允许市场化。各种权利在博弈,如果结果是市场化,结果也很危险,但如果不准,一时半会也不会有变化,更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政策,非常复杂。
越是B2C,产品使用的面越广大的企业,受互联网的影响越大。
恐龙死了,一部分是因为保守懒惰,另外的一部分是多动乱动,这一轮互联网的热潮大家需要保持清醒,确实有的行业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这是战略的新常态,有些变化但不要夸大其实不要危言耸听。
从组织的角度讲,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首先是人口结构的变化,10年、20年前,贴出一个招工广告,门口都是排大队的,但这个时代永远的过去了,从2012年开始中国每年的劳动力人口都是好几百万的下降,2014年下降了371万,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加大,所以几乎所有的服务业行业都有招工难的问题。
其次,价值观也不一样了,85后90后的一代,互联网的原住民们很大程度是被互联网的价值观所改变。
中国企业的组织能力模型: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组织,中国人一圈人在一起做事情,是靠私人关系来运转;第二个阶段是初级组织,从体系流程到机制,洗脑式文化。但这样的两个组织文化都成不了气候,真正要立足必须要智慧型组织,关键是价值观、能力、财富的分享,你要给员工发三分薪水,一份是财务的,一份是能力,一份是价值观的薪水,这是三大分享体系是智慧型组织的基础。
这三种组织形式分别对应:原始组织是人治,初级组织是法制,而智慧型组织是文治,文化和价值观的治理,回归到人的本职。原始组织是做生意,初级组织是做产品,智慧型组织是做组织做公司做企业。
这三个阶段同时对应迈克尔波特讲的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的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要素驱动,第二阶段靠效率驱动,第三阶段靠创新驱动或者领导力驱动。第一个是要素推动,能不能找到资源这是关键,所以很多人热衷人脉关系,你能不能进入圈子,决定你能不能分到一杯羹,廉价的土地、银行贷款、环境污染和廉价的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这都是要素驱动的典型。第二个是靠效率推动,要把企业变成一个系统一样的非常高效的机器。智慧型组织是创新和领导力驱动。
这三个组织形式分别对应最近常说的江湖行走的三种人:一种是为了挣钱,一种是为了做事情,还有一种是为了造人,造就人、成就人、让身边的人成功。有意思的是为挣钱行走江湖的人是挣不到钱的,为了做事情行走江湖的人能做出点事、挣到点钱,但真正能赚钱的是第三种人。中国所有敢在课堂作为正面案例将的企业家都是第三种,比如华为是“不让雷锋吃亏”,海底捞是“双手改变命运”,阿里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顺丰快递是“让一批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些全部是造人的企业。
你强调对员工好一次,要强调四次对客户好,企业才不会失去平衡,雌性激素是1,雄性激素是4,这样才不会失去平衡。学术上是这样的,这样你才是比较好的领导者,首先是进攻开拓往前走,然后才是照耀身边的人,这是不能颠倒的,一方面管理大于经营,但也要强调客户第一的逻辑。
人联网时代:按照平等、分享的智慧型组织、生态型组织,把每个个体的能量都发挥出来,他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如果你是互联网影响的行业你需要很清醒新式企业的方式。如果不是政策保护,老的垄断行业基本会摧枯拉朽被摧毁,不是互联网思维,而是互联网精神。
精神是实质,精神是道,互联网思维是术,道和术是相辅相成,术是根据情景发生变化的,但道你一旦把握住就是对的,道是本质。小米的成功是在研发生产阶段就把客户引进来,大部分公司是销售阶段才见到客户,但互联网打破了壁垒,可以在生产阶段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但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这个术就没有用了,如果你守着,是守株待兔,重要的是抓住道,背后的互联网精神,如何让每个人创造价值,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精髓。
因为每个个体放大对互联网的呼唤,因此等级制度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夹击:
一边企业的呼声,组织扁平化,用这些方法部分代替自上而下的组织,尽量让组织扁平化这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是组织内部的呼唤;
一边是组织内部呼唤互联网化,很多内部的事情到外部去做是平等的,我们有很多的众筹,生态圈平台战略把企业内部做的事情拿到外部去做,等级关系就被取代掉了。
两方面夹击等级制度,陈威如教授讲的平台战略是供需平台,淘宝这样的平台,但还有的平台是内部员工创业的平台,裂变式创业就是组织内部平台化的做法。这两种平台战略,一种是供需平台,一种是员工创业的平台,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主旋律。
我们强调扁平化不是组织不要了。内部创业平台裂变式,什么公司可以成功什么不可以?成功的很简单有强大的职能支持平台的公司才能成功,人财信研产销必须非常强大。逻辑上如果你想把阿米巴、小微、裂变式创新做好,你的职能必须非常强大,不然员工没有动力在这里创业。
交易难度,交易有效性,这两个曲线看起来非常简单,如果你能看的懂是经济学博士的水平。西方出了一个不懂数学的经济学家,得了诺贝尔,这是特例,这个人是科斯,创立了交易经济学。他的洞察是我们为什么要有企业?因为企业节省了交易费用。通过自上而下的指挥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了这种交易成本的节省。
但是有意思的是,企业也没有那么的神奇,比较容易的事情企业往往不如市场有效,比如难的事情市场不如企业有效。比较容易做的事情让市场去做,比较难做的事情,企业去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个逻辑吗?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改变是市场的搜索成本、发现成本降低,这个曲线会向右推移,原来归企业管的事情现在归市场管,市场管理的领域大一点,但是大不了多少,不会翻天覆地。
刚才讲的两个大的逻辑:组织要扁平化,市场要网络化。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未来有两种公司可以生存,一种是平台企业,一种是手艺人。一般而言,每个行业领先的平台就是生存者,有网络效益在,有了淘宝之后要去再做别的是难一些,零售业有可能有两三家垂直的互补平台,但各行各业都是一两家平台,剩下的都是手艺人。如果没有手艺,你想要把原来站住的人推倒,难度是很大的,大家都用微信了,来往就没有用,功能再好也没有用,顶多是垂直细分比如陌陌,基本没有别的平台生存的空间,一将功成万骨枯。100个人竞争成功的指标,现在是10000人去竞争,那么剩下9999都是浪费社会资源,都是炮灰。平台只有一两家,建立成平台是中了大奖,大部分人是要依靠手艺,你需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手艺,因为这个时代的机会就一点点。
如果你处在矩阵的右上角,战略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组织有一些影响,但没有那么厉害。真正持久发生变化相对更小的是领导力。老的依靠权力慢慢要趋向依靠真正的领导力,权力的比例越来越小,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价值观、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依靠职位、股份比例去吆喝底下的人是搞笑的事情,但领导力本身的逻辑发生了什么大的变化,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你要绩效就要有好的团队,就要有好的领导者,白花花的银子背后是钢铁般的团队,团队背后是老大金子般的人品, 100个人都看得见银子,但是只有10个人看得见钢铁般团队,这10个人里面只有1个人看得见老大金子般的人品,金子般的人品不仅是道德意义上的、理论学意义上的金子,还指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心理学意义上的金子,这个要求很高,需要我们一辈子修炼。如果依靠权力权威影响人是非常有限的。
领导力从何而来,八个字: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单这8个字要做到是一辈子的挑战,你要想发挥别人的长处要接受这不是我长处,你要接受这不是我长处首先认识到这不是我的长处。人生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缺点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稍微有能耐的人。稍微有本领的人在这里犯错误的概率是极大的,总觉得这些都是我的长处。
要想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还是要回到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人生就三万天,像沙漏一样。你需要非常清醒知道你要完成什么目标,你来这里走一遭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如何引导别人。你必须找到一个大家有共鸣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像圣徒一般的虔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你才能让身边的人跟你走。
为什么这三个简单的事情那么容易比忽视?因为缺少自我意识,这是一种很高级的东西,中国因为外层、中层、内层的原因,我们要发展自我觉察极艰难。
外层原因是政治,说一套做一套,这种情况大家都麻木了,要想在这种环境里头生存,就必须喜怒不形于色,必须城府深,必须要厚重一点,时间长了,他就忘了自己到底是什么想法了。像我这种心直口快、嫉恶如仇的人肯定是第一个被人干掉的。这个很微妙,大家有点社会阅历的都知道,跟体制内打交道打得多的话,都知道我的话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层面是文化,中国文化是等级文化,但凡一个猛人,就会被一个包围圈包围,围得水泄不通,所有进去的信息和出来的信息都会被过滤掉,所以老大其实完全处于一种人事不醒的状态,最后轰然倒下。你以为那些包围的人没事可做了吗?不,他们去包围下一个猛人。这是鲁迅的话。他最后的点评是,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猛人在变,中国的事情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为什么?因为包围圈没变。所以找不到自我、自我膨胀、丧失平常心,很正常。
内层是心理生态,更微妙。西方人有牧师,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但中国人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办法,找朋友喝酒。但随着你的社会经济地位慢慢提高,你发现小时候的朋友,只要有点尊严的,都会慢慢离你远去,贴上来的,一般都是别有用心的人。
有了这三层,中国人还能找到自我的概率很小,普通人是随波逐流,朝九晚五,但要是掌握一点资源的人,找不到自我,做了愚蠢的事情,是笑掉大牙的,你很难想象。找不到自我,谈何领导力,谈何团队建设,谈何企业管理?
所以黑塞说,“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期望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你最怕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我们的老祖宗说的同样非常好,“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你的本心、初心、发心搞丢了,你是不知道去找的,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王阳明说的更好,“人人自有定盘针,百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什么叫“悟”,左边是一个“心”,右边是一个“吾”,找到吾心,找到我的本心了,你就“悟”了。千万不要被外面这些流行的东西误导,它如果不是你内心世界最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去追逐。
中国领导力:天命、正念、良知。我也在思考领导力从何而来,基本上市面上是西方总结的逻辑,我试图总结中国人的模型。
正念,mindful,有意识的觉察,关注当下,不做评判,这是正念,过去二三十年美国的心理学医学有几百篇论文发现了正念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和效果,在医学,防止抑郁,肌肉疼痛,治疗心理疾病;在运动医学领域,提高运动员成绩;甚至军事上的,教授军人们如何用正念方式做战,降低士兵手上的概率。工商界就更不用说了,帮大家保持正念的状态,环节压力,让大家更具有领导力,创新能力。最近非常火爆的《U型理论》就是跟正念一脉相承的,它很容易打破人生活中熟悉的条条框框,在创新的时候更容易打破产品核心的逻辑。存初心,破我执,直面最本质的问题,打破条条框框。
良知,我们从小到大读的这些,西方文学是没有的,这些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最优秀的一些成分,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讲:“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这些道理都可以被现代心理学所支持的。什么是良知?不是误导,而使用到工作中去的,真正的修行是入世的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不要给别人臭脸,胡适说世界上最恶心的事莫过于摆一张臭脸给别人看。此心不动,是信仰的坚贞,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意识觉察的长期养成的习惯,随时在反观自我,随时在保持强大的自我意识。
第三个角度是天命,所有的哲学宗教文化里头,像新教这样强大的力量是很难找到。预定论的逻辑,「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无们的上帝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从“应许之地”到“昭昭天命”,美国人认为他们肩负的使命是认为美国被赋予了向西扩张至横跨北美洲大陆的天命,他们深处是非常高傲的,你只能做的跟他一样或者更好。中国人没有天命的逻辑,坚信天命的人很少。“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梁漱溟因为内心的坚强信念而造就的这种临危不惧,处险不惊的素养,他是自认为有天命的人。
我讲这三者,最核心的逻辑是表达美美与共的逻辑。这是一辈子的修行。坚持做自己,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随波逐流,什么都做不成。也许今天我讲的可以影响你做一些改变,与改变世界相比,更难的是改变自己。